阅读次数:  587
2024-06-16
发展低空经济,可有效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有利于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对扩大内需、拓展发展空间、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及强化国防建设都会产生积极影响。基于此,本文参考了其他发达国家及地区发展低空经济的经验,梳理了当前我国低空经济发展面临的难点堵点,并提出加速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发达国家地区低空经济发展形势
一是美国低空经济的发展经验主要体现在市场参与度高,基础设施完善,政策法律完善,技术成熟领先,适航认证有序,投融资市场活跃,开放空域管理,整合资源发展等方面,通过近十年的发展实现了其通用航空产业在全球的领先地位。
二是欧盟为推动无人机产业发展,持续探索建立无人驾驶航空器交通管理系统(UTM)与城市空中交通系统(UAM),采取规划、立法等措施,构建立体交通体系;同时出台了支持无人机在物流、农业、环保等领域广泛应用的政策,这不仅促进了无人机产业的发展,也为低空经济开辟了新的应用场景。
二、低空经济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低空经济产业在我国逐渐崭露头角,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然而,随着这一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一系列问题和挑战也逐渐浮现。
一是顶层设计仍需规范。低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有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层次不高,有些规章、标准的内容跟不上时代变化,有效性有待提高,特别是对无人机等新兴业态,相关法律法规建设还比较滞后。
二是基础设施供给不足。当前我国缺乏统一标准规范的共享基础设施,包括通用机场、直升机起降点、飞行营地、飞行服务站、维修基地、通讯导航气象油库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以及低空空域管控系统、无人机飞行信息系统、无人机反制系统等的建设与运行方面无法满足低空经济产业快速增长的需求。
三是体制机制亟需理顺。当前低空空域管理体制机制仍沿用传统航空思路和方法,管理审批流程繁琐、无人机运行缺乏有效服务主体,与低空经济发展形势要求不适应,在飞行审批、管控指挥、空域类别划分等管理有待进一步完善。由于空域管理严格,通用航空器的飞行时间和航线也受到较大限制,制约了通用航空产业的快速发展。
四是技术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硬件”方面,我国通用航空器整机和发动机严重依赖进口,“卡脖子”现象突出,通航飞机、直升机国产化率低,在主控芯片、核心传感器、连接器、精密器件、碳纤维机体材料等低空核心零部件及关键材料研制存在不足;“软件”方面,缺乏智能化、自动化的运营平台与管控技术,特别是对近年来迅猛发展的无人机等“低慢小”缺乏有效的管控手段,“看不见、叫不到、管不住”现象突出,数字化、信息化、智慧化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
三、加快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的路径
一是强化低空经济产业顶层设计。坚持高位谋划、主动作为、央地协同、守正创新的原则,做好低空经济发展的规划研究;由中央负责统筹规划和政策设计,制订法律法规和总体规划,并由地方推进政策落实,完善政策对接、创新思路,提高政策的针对性、有效性,加强配套政策的可操作性。
二是健全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低空飞行保障体系是促进低空经济产业发展、保证产业安全的必要支撑。加快建设覆盖低空报告、监视空域和通用机场、固定运营基地、飞行服务站、专业维修站等基础设施的飞行服务保障体系,全面提升低空航空情报、通信监视、航空气象服务保障能力。
三是优化低空空域协调机制。低空空域改革是发展低空经济产业的先决条件,健全低空空域协调机制,深化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有利于充分开发利用低空空域资源,促进低空经济各产业链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因地制宜、跨区域协同划设空域,精准分类、明确责任归属,构建全域低空空域协同运行管理体系,实现高效协同监管。
四是加强专业化创新载体建设。加强科研机构、企业和高等院校之间的合作,解决科研人员激励问题、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和科技成果转化难的问题,建设专业化研发平台载体;促进技术交流与创新,通过补贴等政策鼓励境内外高校、企业、科研机构设立实验室、工程中心、技术中心等,开展核心技术攻关。
五是制定分层次的人才引培计划。加强行业企业与高等院校、职业学校等合作,优化低空航空驾驶员资质认证流程,通过政府补贴、志愿者服务等方式降低专业人才培训成本;鼓励航空公司退休飞行员在低空航空领域继续从事飞行活动,完善人才引进的激励机制,提高人才储备的稳定性和确定性。
作者:刘晓琪
责任编辑: 江苏省苏科创新战略研究院
江苏省苏科创新战略研究院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江苏科技智库
科创研究